條碼的由來
據說條碼技術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Westinghouse實驗室里,發(fā)明家約翰·克芒德希望通過電子技術的應用,實現(xiàn)對郵政單據的自動分檢。
約翰·克芒德的想法是像今天的郵政編碼一樣,通過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來表示收信人地址。其設計方案非常簡單,即一個“條”表示數(shù)字“1”,二個“條”表示數(shù)字“2”,并以次類推。約翰·克芒德還為此發(fā)明了由基本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:能夠發(fā)射光并接收反射光的掃描器,測定反射信號的邊緣定位線圈和使用測定結果的譯碼器。
約翰·克芒德的掃描器利用當時新發(fā)明的光電池來收集反射光!翱铡狈瓷浠貋淼氖菑娦盘,“條”反射回來的是弱信號。與當今高速度的電子器件應用不同的是,他利用磁性線圈來測定“條”和“空”。約翰·克芒德用一個帶鐵芯的線圈在接收到“空”的信號的時候吸引一個開關,在接收到“條”的信號的時候,釋放開關并接通電路。因此,最早的條碼閱讀器噪音很大。開關由一系列的繼電器控制,“開”和“關”由打印在信封上“條”的數(shù)量決定,通過識別條碼符號,實現(xiàn)直接對信件進行分檢。
然而這只是一個傳聞,并沒有史料考據,直到1949年,專利文獻中才第一次有了全方位條形碼符號的記載。那時,美國已開始研究用條碼表示食品項目以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,并獲得專利。該條碼很像微型射箭靶,被稱作“公牛眼”代碼。但由于當時工藝和商品經濟還沒有能力印制出這種碼,這種“公牛眼”條碼未能成為此后世界上通用的商品條碼。
1959年美國又出現(xiàn)了可以描述數(shù)字0-9,每個數(shù)字由七段平行條組成的條碼。這種條碼不僅機器難以識讀,人們讀起來也不方便,但卻促進了后來條碼的發(fā)展。不久,條碼標識開始應用于有軌電車和鐵路系統(tǒng),為條碼技術的早期應用奠定了基礎。1966年,條碼技術開始應用于商業(yè)領域。1974年,美國克羅格連鎖超市的辛辛那提分店第一次使用條碼銷售商品,實現(xiàn)了零售結算的自動化,更帶來了傳統(tǒng)零售業(yè)的巨大變革,標志著條碼技術進入了全新的發(fā)展階段。
20世紀80、90年代之后,隨著計算機科技及信息技術的日益發(fā)展,條碼從最初僅作為商品“身份證”解決商品的身份識別和零售POS結算,逐漸發(fā)展為用于物流、倉儲、生產制造、貿易交易方、位置等的編碼標識管理。隨著條碼標識體系不斷完善,條碼符號從最初僅用于零售的UPC條碼,發(fā)展到可用于非零售渠道銷售、儲存或運輸?shù)腎TF14條碼,并逐漸發(fā)展到能夠承載生產日期、批號、位置等更多附加信息的UCC/EAN-128條碼、二維條碼、RFID電子標簽等,其數(shù)據載體也不斷豐富。
當前,條碼技術作為迄今為止最經濟、實用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,已經在商業(yè)、生產、物流、交通、郵政、軍工、金融等經濟領域得到廣泛應用,近年來更是在食品安全追溯、產品質量監(jiān)管、電子商務、電子政務、移動商務等重點領域得到更深層次的應用。
條碼知識問答
2.如何辦理商品條碼?咨詢熱線:0871-65178921 13888395921 楊經理